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全国绿豆科研协作会议纪要
 

全国绿豆科研协作会议纪要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6-07-27   |  阅读次数:2792次

     全国绿豆科研协作会议于2006年3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品种管理处廖琴处长、孙世贤副处长,以及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北农科院粮油所、河北保定市农科所、内蒙古兴安盟农科所、辽宁农科院粮作所及经作所、吉林省白城市农科院、黑龙江农科院作物育种所和嫩江农科所、江苏农科院蔬菜所和沿江地区农科所、山东潍坊市农科院、河南农科院粮作所和安阳市农科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新疆农科院粮作所等全国11个省市区10多个科研单位的绿豆专家出席了会议。
  会议回顾了我国绿豆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绿豆科研、生产、贸易、加工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先后完成了绿豆品种资源的搜集、整理、鉴定、编目和繁种入库工作;开展了栽培、生理、遗传、育种方法、营养品质、医疗保健、抗病虫害、抗逆境、加工技术、商业贸易等诸多领域的研究;通过系统选育、辐射和杂交育种,培育出中绿1-5号、明绿245,冀绿1-2号、冀绿9239、冀绿9309、保942,豫绿2-6号,白绿6号、白绿8号、白绿522、白绿935,绿丰1-5号,龙绿豆1号,辽绿5-6号,鄂绿1-3号,苏绿1-2号,晋绿豆1-3号等优良品种(系)40多个;示范推广了绿豆新品种及丰产栽培技术;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0多项,使我国绿豆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同时,我国绿豆国际合作与交流有了很大发展,与泰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绿豆界的地位,尤其是与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亚洲区域中心(ARC-AVRDC)的合作,对我国绿豆科研和生产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会上专家们认为,近年来,尽管我国绿豆科研和生产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研究经费不足,科研队伍不稳定,工作时断时续;二是绿豆研究主要集中在引种、系统选育、辐射和杂交育种方面,内容狭窄,层次较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资源研究很少开展,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三是品种改良工作进展缓慢,交叉引种、一种多名现象突出;四是产业发展不均衡,研-推-产-销技术脱节,产业链条没有形成;五是生产水平低,栽培管理相对落后,缺少规模化生产技术规程。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目前国家对小宗粮豆作物重视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对小杂粮需求量的增加,为我国绿豆科研、生产及产业化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应积极开展绿豆种质资源,尤其是传统的名、特、稀、优品种,以及野生、近缘野生资源的搜集、整理、保存、利用研究,发掘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等有特殊利用价值的基因资源;采用传统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培育高产、优质、早熟、植株直立抗倒伏、结荚集中、成熟时不炸荚、抗病虫的绿豆新品种;加强与农业推广、生产、商贸、加工等部门的横向联合,建立绿豆育种-良繁-示范推广-生产及商品基地-产品开发一条龙产业化发展体系。同时,在协作组内各科研单位之间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合作关系。
  会议针对目前我国绿豆品种混乱、名品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决定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织编写中国绿豆品种志及中国绿豆名品,并纳入《中国食用豆品种志》编写计划。起草并通过了《绿豆育成及商贸名优品种联合鉴定试验方案》,计划2006年各有关单位扩繁种子,为2007-2008年品种适应性、丰产性、商品性鉴定做好准备。
  会议在国家小宗粮豆品种区域试验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组建了全国绿豆科研协作组,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程须珍研究员任组长,负责协作组的日常工作。
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议程。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