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全国青稞科研协作会议纪要
 

全国青稞科研协作会议纪要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6-07-13   |  阅读次数:2703次

  

全国青稞科研协作会议于20063在北京召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四川省甘孜州农科所等地的青稞专家参加了会议,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东亚办事处主任张宗文研究员也莅临会议。与会专家回顾了“十五”以来我国青稞育种科研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就中国青稞科研、生产、加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青稞科研协作计划和方案,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

青稞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西藏藏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等青藏高原藏民族聚居区,青稞是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青稞的主要产区。藏区土地面积占全国陆域总面积的1/4,地域范围广,据统计,藏区青稞种植面积共45万公顷,占本区域粮食播种面积的38.4%,青稞产量89.2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4%青稞既是藏区农牧民不可替代的主粮,又是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发展和经济收入的基础,也是藏区主要饲料和酿造业等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藏区青稞中β-葡聚糖的含量丰富,平均含量为6.7%,最高的品种达8.92%。β-葡聚糖可抑制胆固醇升高和防治糖尿病,是一种集保健和药用价值为一体的保健食品,近年来,随着对青稞营养保健价值的认识和日益提高的农牧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青稞及其加工产品备受人们青睐,市场前景看好。但目前我国青稞单产水平很低,平均产量1968公斤/公顷,极大的影响了青稞种植效益。因此加强青稞的科研与协作,提高我国青稞育种水平和生产水平,对促进青稞产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促进民族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议回顾了我国青稞科研所取得的成就。“十五”期间,我国青稞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先后育成了“昆仑164”、“昆仑12号”、“康青三号”、“康青4号”、“阿青三号”、“阿青四号”、“北青五号”、“北青六号”、“北青七号”、“北青八号”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研究并大面积推广了青稞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青稞生理生化、营养保健、加工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促进了中国青稞生产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青稞科研和生产形势并不乐观,尽管青稞是藏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但从全国看,它实属小类作物,因此,青稞科研一般难以列入省级科研项目,当然更难以列入国家级科研项目,另外,由于藏区生活和工作环境较差,难以吸引外部从事育种工作的优秀人才,而当地青稞育种人才又由于缺少资金支持和育种手段落后难以发挥作用。因此,藏区青稞科研育种工作较落后,青稞科技发展滞后,青稞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方面难以突破,同时,青稞产品的加工研究也比较落后,缺少开发的龙头企业,缺乏新产品,目前的加工产品大部分科技含量低,严重制约了青稞产业的发展。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国家对小杂粮的重视和市场对小杂粮的需求给青稞科研、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良好的形势,首先要全面客观的评估我国青稞育种科研工作,准确的定位目前全国育种水平,确定今后我国青稞育种方向,会议提出“十一五”期间青稞科研的重点是:在加强品种资源收集、鉴定评价的同时,积极挖掘创新优异种质基因,采用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构建我国青稞优异基因资源核心种质库;从生理生化、分子标记、基因诱变等方面多途径开展青稞的基础性研究;充分利用我国青稞品种资源优势,开展育种协作,加强资源信息交流共享,共同提高青稞育种水平,加快育种进程,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育成一批优质品种。

会议在国家小宗粮豆品种区域试验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组建了全国青稞科研协作组,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迟德钊任组长,负责协作组日常联络工作。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