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全国小豆科研协作会议纪要
 

全国小豆科研协作会议纪要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6-07-13   |  阅读次数:2286次

  

全国小豆科研协作会议于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农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及经济作物研究所、吉林白城地区农科所、河北保定市农科所、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唐山市农科院等全国6个省市10个研究单位的小豆专家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了各省市小豆的科研、生产、商贸、加工等现状,回顾了研究历史,分析了目前我国小豆科研与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一五”科研工作重点、产业化发展策略等,并就小豆科研协作计划进行了讨论,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

小豆是我国种植的主要食用豆类之一,常年播种面积约25万公顷,总产量约35万吨左右,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年出口6-9万吨,创汇3000-5000万美元,其中“天津红小豆”和“宝清红”等小豆产品在国际市场久享盛誉。此外,小豆是高蛋白、低脂肪、属医食同源作物,具有生育期短、耐瘠、耐荫、适应性强等特性,对改善膳食结构、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作用。

会议回顾了我国小豆科研所取得的成就。自“八五”开始,各科研单位在小豆资源搜集整理编目入库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育种方法、遗传、栽培、生理、营养及食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系统、辐射及杂交选育培育出冀红1-5号、冀红9218、冀红8937、保8824-17、保876-16、保252、保93-26、红2号、早红1-2号、白红1-3号、京农红1-8号、辽小豆1-2号等优良品种(系)40多个;示范推广了新品种及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多项,对促进我国小豆产业发展及出口商品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与会专家认为,尽管我国小豆科研生产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各级部门重视不够,研究经费少,部分省份小豆的科研工作时断时续,科研队伍较小,人员不稳定;二是小豆研究主要集中在引种鉴定、系统、辐射或杂交育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研究内容窄,层次较浅,分子标记辅助资源研究与育种工作几乎没有开展,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三是品种改良工作进展缓慢;四是科研、推广、加工、商贸等部门脱节,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商品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和外贸出口的产业链条没有形成;五是生产水平低,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缺乏规避国际“绿色壁垒”的技术规程。

会议代表一致认为,国家将杂粮列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计划和市场对小杂粮需求量的增加,为我国小豆科研、生产及产业化开发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针对目前我国小豆科研与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小豆资源特别是野生、近缘野生资源的搜集整理与利用研究工作,加强传统方法与分子标记相结合,发掘、创新抗虫、抗病、优质等特异新种质;采用传统的杂交、诱变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早熟、株型紧凑、结荚集中、抗病等特性的品种;开展优质高产无公害及有机生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加强与推广、商贸、食品加工等部门的横向联合,建立育种-良种繁育-生产及商品基地建设-商品开发的产业链条,加快小豆产业化发展进程;同时协作组各科研单位之间建立资源、信息共享的合作关系。

会议针对目前我国小豆研究与育种工作整体起步晚,进展缓慢等问题,计划2006年8月由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组织实施小豆杂交方法培训班,解决小豆育种的关键技术。起草并通过了《小豆育成品种、商贸名优品种的综合鉴定方案》,计划2006年各品种育种单位扩繁种子量,为2007-2008年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商品性等多点生态鉴定做好准备。

会议在国家小宗粮豆品种区域试验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组建了全国小豆科研协作组,由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田静研究员任组长,负责协作组的日常联络工作。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