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指导
生产指导>>西藏青稞品种简介
 

西藏青稞品种简介

来源: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 (850032)  |   作者:雄奴塔巴   |  发布日期: 2006-04-13   |  阅读次数:3910次

  

一、春青稞品种类型  

    白朗蓝:日喀则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64年从白朗县前进乡农家品种中系统选育而成。属中熟品种,生育期120天左右,株高115厘米,四棱长芒,白壳,籽粒蓝色,蛋白质含量10.19%,赖氨酸含量0.44%,淀粉含量64.69%,千粒重48~50克。适宜于海拔3600~4100米的旱薄地种植,抗逆性强。产量提高到了150公斤以上,一般较当地的混合品种增产10~15%。20世纪60~70年代在整个楚河流域迅速推广,在该地区粮食生产中发挥了较大作用。由于该品种茎秆细软易倒伏,已被其他新品种所替代。

  拉萨勾芒白青稞: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于1965年从搜集的堆龙德庆先农家品种中混选而成的一个粮草兼用的丰产型中晚熟品种。60年代在当地推广种植后,常年亩产达150~200公斤,1970年引入年楚河流域的白朗县试种,亩产达315.4公斤,比白朗蓝增产14.3%以上,干草产量也提高了38%。本品种芒呈钩形,故称“勾芒”,为六棱密穗型品种,株高100~105厘米每穗结实达50粒左右 ,千粒重42~43克,籽粒白色,蛋白质含量10.65%,赖氨酸含量0.37%,淀粉含量64.03%。分蘖力强,茎粗耐肥。20世纪60~70年代中期在拉萨河流农区生产上应用,70年代以来被用作杂交亲本,表现良好。

  藏青336: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1965年从墨竹工卡县的农家品种中经单株选择育成。属春性中晚熟类型,具有生育期适中,粮草兼用,穗大粒多,籽粒饱满,色泽好看,抗寒耐旱,丰产稳定,适应性广,染病轻等诸多优点。是70年代河谷农区第一次大规模品种更换时的主载品种,产量在200~250公斤,一般比当地品种增产20.5~38.0%,最高达55.8%,区内推广面积达20万亩,同时还被引入四川的甘孜、阿坝地区种植。

  喜玛拉4号:是日喀则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86年从仁布县农家品种中系统选育的四棱中秆中熟丰产型品种。株型紧凑,分蘖成穗率高,耐寒、耐旱、耐湿,稳定性好,但易倒伏,抗病性稍差,一般亩产可达200~300公斤。既是70年代第一次大规模品种更换的品种,又是第一 、二次更换间的过渡品种,最大推广面积曾达8.34万亩。

  山青5号:是山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71年从搜集的当地品种资源材料中系统选育的丰产型中熟品种。株高80~90厘米,分蘖性较强,较抗倒伏,群体整齐,灌浆快,熟相好,深受群众欢迎。70年代中后期在该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一般亩产250公斤左右。

  高原早1号:日喀则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64年从定结县农家品种中系统选育的四棱早熟品种。抗寒耐旱耐瘠,70年代以来在高寒农区和旱地得到广泛使用,最大面积达15万亩,一般亩产可达125~175公斤,60年代曾在日喀则2亩地上创亩产440公斤的高产记录。

  查果蓝: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1972年从白朗县搜集的农家品种中混合选育而成的春性特早熟品种,株型松散,茎秆软,易倒伏,但因该品种叶片短小,一般不会造成田间荫蔽,即使倒伏也不致使籽粒灌浆受到大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苗期抗寒力强,抗旱耐瘠,耐盐碱,坚黑穗病、散黑穗病、条纹病轻等突出优点,本品种自育成后作为高寒干旱地带的主栽品种,或作为其他生产上的抗灾品种被广泛应用,常年产量150公斤左右。

  喜玛拉6号:日喀则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69年白玉紫芒与喜玛拉1号杂交育成。生育期适中,粮草兼顾,耐肥抗倒,适应性较好,是以主茎成穗为主的多粒型高产品种。1982年在1.15亩试验地上创亩产802.0公斤的全国高产记录。适宜河谷地区高水肥条件下种植。80年代初在作物结构调整,压缩冬小麦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但该品种重感坚黑穗病、散黑穗病和条纹病,产量变异幅度大,籽粒色泽难看,因而近年来在生产上种植面积有下降趋势。

  藏青320: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1973年用“藏青334×当地白青稞”的F6代品系7327与藏青7239杂交,经多年单株选择,于80年代初育成的丰产稳产型品种,藏青320继承了藏青336的晚熟、中高秆、粮草兼顾、穗大粒多、稳产性好,较抗条纹病、条锈病、黑穗病等优点,同时苗期抗寒耐旱,长势强,后期灌浆迅速,成熟落黄好,籽粒品质优良,千粒重达52克以上,亩产量潜力在300公斤以上。1985年以后,作为第二次全自治区品种更换的青稞主栽品种,在河谷农区水浇地和旱地得以普遍推广,并迅速向中间干旱地带扩展,目前全自治区种植面积达60万亩以上,创西藏50年来青稞育成品种种植面积之最。

  藏青772(794194-5×昆仑1号)、藏青85(昆仑1号×藏青320):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八十年代末育成的高产型品种一般大田亩产400公斤左右。这两品种株高均在100厘米以内,株型紧凑,生长整齐、茎秆粗壮,弹性好,大田亩施30~40公斤尿素不致倒伏,成熟落黄一致。藏青722为六棱大穗大粒型品种,较抗病,偏早熟。藏青85茎秆粗壮,抗倒伏性能好,六棱密穗,是典型的多粒型中晚熟高产品种。最高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

  藏青148: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1982年永川长芒六棱//昆仑1号/藏青320组配杂交选择育成的中晚熟高产品种,全生育期100~115天,株高90~110厘米,穗长6.5厘米左右。每穗结实55粒左右,千粒重40~45克,长芒、白颖、六棱疏穗型品种,籽粒色泽鲜亮、饱满度好。茎秆弹性好较好,有较强抗倒伏能力,1993年转入示范推广至今,增产效果明显,已成为近年生产上主导推广品种。

  藏青31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1996年以794194—5/塔城二棱//昆仑一号/03中农院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晚熟高产品种,生育期117天,株高90公分左右,六棱长芒、黄颖、白粒,穗粒数55.9粒,千粒重49.3克,一般比藏青320等品种增产10%以上,已在其适宜的河谷农区应用推广。

  藏青3179: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1996年永0180红胶泥/840834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偏早类高产品种,生育期106天,株高80.8公分,六棱长芒、黄颖、黄白粒,穗粒数61.1,千粒重46.6克,抗倒伏性能突出。一般亩产400公斤左右,最高可达565公斤。是偏高寒农区北青3号之后的理想接班品种。

  喜玛拉21:日喀则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83年以石路1号为母本,以(喜玛拉5号×昆仑1号)F1为父本杂交育成,生育期153天左右,株高82厘米,六棱、长芒、黄粒,穗粒数55.7粒,千粒重45.9%,该品种耐肥水,抗倒伏、耐旱能力较强,适宜在海拔4100米以下河谷农区中等肥水条件下种植。

  藏青25: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于1993年815078与昆仑10号杂交选育而成中晚熟高产品种,全生育期118天,株高100厘米左右,茎秆粗壮、弹性较好,分蘖力中等,单株分蘖1.5个六棱偏密穗,长芒白颖白粒,单穗小穗数55个左右,穗粒数52.3个,千粒重47克,条纹和坚、黑穗病较轻,经专门化验分析,该品种是全球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种,其含量高达8.62%。

  津浦米大麦: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也是西藏最早育成推向生产的青稞品种。50年代河谷农区使用比拉萨白青稞增产6.8%。为四棱中高秆品种,籽粒白色,品质优良,生长整齐,成熟一致,抗寒抗倒伏,60年代被引入当雄、帕里等高寒农区推广种植。

  昆仑1号:是70年代从青海引进的春青稞品种,属春性中熟高产型品种。喜肥水,增产潜力大,秆硬抗倒,是高产和理想株型育种优异亲本,在山南地区沿江农区有较大面积推广,平均亩产达300~520公斤,与冬小麦持平,比当地推广品种增产23.6~63%。

  北青3号::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1999年由青海省海北州农科所引进的中早熟丰产型品种,在拉萨生育期108天,株高92.6公分,四棱长芒、白颖黄粒,穗粒数42.3粒,千粒重46.3克,由于该品种适宜播期范围广、抗寒耐旱性能突出,现已成为高寒半高寒农区的主推品种。

二、 冬青稞品种类型
  
  果洛:1975年从林芝县达则乡农家品种中混选而成的冬青稞品种。属冬性中熟类型,生育期300天左右,株高120厘米左右,穗呈六棱纺锤型,钩芒,黄白壳,籽粒黄色,粗蛋白质含量 10.85%,赖氨酸含量0.42%,淀粉含量63.4%,千粒重35克左右。本品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旱耐瘠、又较耐肥、抗倒,适应性稳产性好,轻感条纹病、条锈病,曾是全自治区冬青稞的主栽品种。

  冬青8号: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1996年(矮秆齐/果洛)F4/冬米大麦杂交选育而成的弱冬性中早熟高产品种,生育期270天,株高88.6公分,六棱密穗、长芒、黄颖、黄粒,穗粒数54.1粒,千粒重31.3克,在连续四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为400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2.6%,特殊栽培可达千斤。

  冬青11号: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1996年(矮秆齐/果洛)F4/77101-6杂交选育而成的弱冬性中熟丰产类品种,生育期280天左右,株高97.1公分,六棱长芒、白颖黄白粒,穗粒数57.2粒,千粒重38.9克,在连续四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为350~400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26.9%,已成为目前冬青稞主要推广品种。

  冬青13号、冬青14号、冬青15号、冬青16号:是1990年代后杂交选育而成的弱冬性新品种,生育期270~290天,株高95~100公分左右,长芒、六棱中疏穗。黄颖黄粒,穗粒数50~70粒,千粒重38~42克左右,在全区区域试验中,均有突出增产表现,目前正推广。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