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荞麦科研协作会议于2006年3月2日在北京召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凉山州农科所昭觉试验站、贵州威宁农科所、山西农科院、陕西榆林农科所、陕西榆林农校、甘肃平凉农科所、甘肃定西旱农中心、宁夏固原农科所等省市的荞麦专家参加了会议,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东亚办事处主任张宗文研究员业莅临会议。与会专家回顾了“十五”以来我国荞麦育种科研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就中国荞麦科研、生产、加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荞麦科研协作计划和方案,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
荞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出口农产品,常年播种面积约150万hm2,年产量约80-90万t,年出口10-15万t,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云南等省区的丘陵山区。苦荞为我国所特有,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区,种植面积较小,主要作为饲料和酿造原料利用。近年来,随着对其营养保健价值的认识,苦荞加工产品备受人们青睐,市场前景看好,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目前我国荞麦单产水平很低,甜荞为750-900 kg/hm2,苦荞约1000-1200 kg/hm2,大大影响了种植效益。因此,加强荞麦的科研与协作,提高我国荞麦育种和生产水平,对促进产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议回顾了我国荞麦科研所取得的成就。“八五”以来,我国荞麦科学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先后培育出了榆荞1号、榆荞2号、晋甜荞1号、平荞2号、定甜荞1号、九江苦荞、川荞1号、西荞1号、榆6-21、凤凰苦荞、黔苦2号、西农9920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研究并大面积推广了荞麦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荞麦生理生化、营养保健、加工利用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促进了中国荞麦生产的发展。同时我国的荞麦国际合作交流有了很大发展,与日本、加拿大、斯洛维尼亚等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荞麦界的地位。但是,九五以来我国的荞麦科研生产形势并不乐观,全国荞麦科研队伍逐渐削弱,目前真正从事荞麦研究的人员不多,一些荞麦主产区已无人从事荞麦研究;品种选育手段落后,多数单位以引种为主,以致出现一种多名现象;自主创新少,推广和出口的甜荞品种都是国外品种,没有真正是我国自己育成品种;缺少开发的龙头企业,加工产品大部分科技含量低, 生产、出口贸易效益差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国家对小杂粮的重视和市场对小杂粮的需求给荞麦科研、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良好的形势,首先要全面客观地评估我国二十年来荞麦育种科研工作,准确地定位目前全国荞麦育种水平,确定今后我国荞麦育种工作方向,为此,会议确定2006年对近二十年全国各地选育并通过审定(鉴定)的品种进行一次全方位检验评估,并将这次检验评估作为“十一五”荞麦育种工作的切入点,希望各协作单位给予积极配合。
会议就我国荞麦科研协作等有关事宜进行了探讨。会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荞麦科研的重点是:在加强品种资源搜集、鉴定评价的同时,积极挖掘创新优异种质基因,采用分子标记等方法构建我国荞麦优异基因资源核心种质库;采用种间杂交等手段建立荞麦优异基因利用的新途径,创造新种质;从生理生化、分子标记、基因诱变等方面多途径开展荞麦的基础性研究;充分利用我国荞麦品种资源优势,选育结实性高、抗落粒、抗倒伏、高黄酮等的荞麦品种;加强资源信息交流共享,共同提高荞麦育种水平。
第十届国际荞麦研讨会议将于2007年8月在我国陕西杨陵召开,会议要求我国荞麦界的专家、学者,积极撰写论文,参加第十届国际荞麦研讨会,进行会议交流,展示我国荞麦研究水平,并做好参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会议在国家小宗粮豆品种区域试验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组建了全国荞麦科研协作组,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柴岩任组长,甘肃平凉市农科所王宗胜任副组长,负责协作组日常联络工作。
二○○六年三月三日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