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农业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方案
 

农业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方案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6-02-21   |  阅读次数:2842次

  

  一、指导思想
  粮食安全不仅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要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宏观调控;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单产,转变增长方式,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工作部署上,立足2006年,着眼今后五年。
  二、行动目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全面加强,粮食种植面积总体稳定,优质专用粮食比重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要。行动的具体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亿斤,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粮食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充分发挥主产区和大型垦区作用,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2006年要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力求做到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单产稳步提高,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节本增效有新的进展,为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好步。
  三、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加快484个县(场)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新一轮沃土工程等五大项目建设,切实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加快主要粮食作物优势区域规划实施,构建优势粮食产业带;大力开展主推品种、主导技术和主体培训,加快重大增产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落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粮食增产和优化结构的带动效应;加强种子等农资市场监管,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200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6亿亩左右水平。全面开展耕地地力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2亿亩中低产田的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亩产出量增加200斤;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
  (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粮食单产要在2005年较高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使科技进步对单产的贡献率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54%以上。
  (三)加强物质装备能力
  提高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利用率,农机装备水平要明显提高。2006年化肥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0年利用率达到35%;2006年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35%;农机作业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43%。
  (四)增强抗御风险能力
  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同时,把自然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强化政策支持能力
  逐步充实完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政策支持保护体系,建立落实政策的有效工作机制和方法。
  四、重点工作
  (一)主攻优质高产
  以实施良种补贴和科技入户工程为手段,促进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杂粮优质高产,重点推广南方水稻免耕抛秧、超高产栽培以及机插秧、小麦氮肥后移和精量半精量播种、玉米覆膜及增密、大豆窄行密植等10项增产增效技术。每个作物跟踪1~2个省份,比如小麦重点跟踪安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重点跟踪湖南超级稻和黑龙江垦区叶龄诊断模式栽培技术,玉米重点跟踪吉林节水高产栽培和内蒙古青贮玉米种植,大豆重点跟踪黑龙江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等技术。同时,重点联系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今年受我部表彰的50个粮食生产先进县的优质高产创建工作。选育高产优质品种,建立和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体系,2006年在全国建设400个展示示范区。
  (二)扩大测土配方施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推进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优化肥料结构。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计划覆盖面积6.8亿亩,免费为1亿农户提供培训服务,赠送500万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图,力争2006年项目区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
  (三)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通过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和启动新一轮沃土工程建设,实施“增、提、改、防”技术措施,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强土地平整和田间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粮田,全面提高耕地质量。
  (四)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以植保工程和优粮工程病虫害防控项目为带动,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新型药械,加强蝗虫、条锈病、稻飞虱、玉米螟等重大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力度,完善灾害应急预案,抓好防控措施落实。
  (五)促进粮食生产经营产业化
  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抓好郑州小麦交易会、长春玉米产销衔接会和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等产销活动,强化信息引导和服务,推进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产销衔接,发展订单生产,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五、行动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粮食生产领域流动。根据市场需求,组织优质粮食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粮食价格,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突出优势产区,兼顾非主产区
  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粮食产业带,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加大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充分发挥大型垦区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的优势,稳定全国粮食生产大局。同时,兼顾粮食非主产区,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三)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增产、增效技术
  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目标,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增强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不断增加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推进粮食加工转化和过腹转化,构建新型的粮食生产、加工、消费和经营体系,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效益。
  (五)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强化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藏粮于库”转向“藏粮于地”,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粮食发展新路子。
  六、保障措施
  (一)整合系统力量
  继续坚持部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和部领导粮食生产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我部有关方面的作用,整体、协调推进工作。同时,部种植业系统根据职责和任务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二)做到上下结合
  按照开展行动的具体方案,对各省区市,要明确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农业厅局主管负责人和有关处室站,确保行动开展扎实有效。
  (三)发挥专家作用
  建立专家组,发挥专家咨询、指导、培训的作用,使行动开展更加科学和规范。
  (四)细化实化工作措施
  要制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工作月历”,每项工作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行动实施进行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五)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体系。结合每年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粮食生产大户的表彰,将开展行动的绩效作为表彰的重要考核内容,充分肯定并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六)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
  协调落实项目资金。继续争取新的投资渠道,加大投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科学合理利用进出口和储备吞吐,调节粮食市场,保持粮食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七、责任分工
  根据工作措施和要求,落实任务到司、责任到处、工作到人。
  (一)负责人
  范小建副部长、薛亮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陈萌山,曾衍德协助。负责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协调并督促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绩效评价。
  (三)具体责任分工
  相关司局根据任务分解,明确一位司局级领导为责任人,并落实责任处室及责任人。
  1.主攻优质高产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曾衍德、农垦局丁力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李立秋,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万富世、种子处李恩普、行业发展处杨志维、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科技教育司综合处杨礼胜、农垦局农业处杭阿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处谢建华、经济作物处张毅等负责。
  2.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李昌健、财务司王正谱、农机化司刘恒新和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许发辉、行业发展处杨志维、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农机化司监管处张汉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技术处高祥照等负责。
  3.促进耕地质量建设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李昌健、发展计划司邓庆海、农机化司刘恒新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许发辉、行业发展处杨志维、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发展计划司行业发展一处曹华、农机化司科技处范学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质量监测处辛景树等负责。
  4.加强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王守聪、财务司王正谱、发展计划司邓庆海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钟天润,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陈友权、行业发展处杨志维、发展计划司行业发展一处曹华、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农机化司监管处王国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处张跃进、病虫防治处朱恩林、农药与药械处邵振润、植物检疫处王福祥等负责。
  5.促进粮食生产经营产业化工作。责任人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刘新录、种植业管理司曾衍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李立秋,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万富世、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产销促进与信息服务处陈永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处谢建华、经管司产业化指导处王维友等负责。
  附件3: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和发展所处阶段及其特征,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产业链条对接和延伸,培育知名品牌,积极推进产业整体开发,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二、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全面提升产业带的规模化建设,提高产业整体开发水平,实现“四个促进”:
  ——促进产业聚集。产业链条进一步有效对接和延伸,产业带内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进一步协调发展,订单农业面积年均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农产品加工率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
  ——促进生产上规模。产业带的生产集中度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促进产品上档次。优质化率年均提高3~6个百分点,90%以上的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促进服务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检测能力能够满足现有国家标准的要求,检测参数在现有基础上年均提高10%,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8%以内,农产品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6年,选择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推进,即:黄淮海中强筋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产业带。
  三、主要任务
  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产业整体开发,在促进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知名品牌带动上下功夫。
  (一)提高良种覆盖率
  围绕提高良种覆盖率和集约化供种水平,在专用小麦、水稻、棉花、“双高”甘蔗的产业带,建设完善一批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在柑橘、苹果产业带建设一批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使新发展和改造的果园实现无病毒化;在奶牛产业带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加快品种改良;在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及原良种繁育场,提高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能力。
  (二)提升标准化水平
  在产业带内选择100个重点县市,建设一批生产(养殖)基地,主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加强标准培训,推动标准入户,进一步推进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把生产(养殖)基地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
  立足产业整体开发,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加工企业,加大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增强保障能力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方式,推广一批节约资源,降本增效的实用技术;加强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完善一批基层检验检测机构;健全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体系,重点建设县乡两级基层防疫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五)培育知名品牌
  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名牌开发策略,帮助企业搭建国内外市场营销平台,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商标和品牌。
  四、重点工作
  (一)推介一批优良品种
  小麦重点推广藁9415、豫麦34、郑麦9023、济麦20等中强筋专用品种;水稻主推空育131、垦稻11号、垦稻6号、01562等优良品种;棉花主推新路早19号、21号、24号及中棉所35号、41号、43号等优良品种;苹果主推美国8号、藤木1号、嘎拉、元帅系、新红星、红富士、秦冠、粉红女士、国光、澳洲青苹等优良品种;柑橘主推早熟温州蜜柑、椪柑、蕉柑、脐橙、柚类、杂柑类等优新适宜品种;甘蔗主推新台糖16号、22号、台优、新台糖25、26和27号、桂糖21号、桂引9号、粤糖93/159和赣蔗18号等优良品种;奶牛重点推广荷斯坦奶牛;出口水产品重点推广对虾、贝类和藻类等优良品种。
  (二)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
  选建、改造、升级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完善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其中:新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个、小麦改良分中心2个、区域技术创新中心4个、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11个、续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8个;新建水稻改良分中心1个、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个、区域技术创新中心2个,续建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个;新建棉花改良分中心1个、棉花良种繁育基地2个、棉花原原种基地1个、天然彩色棉花良种产业化基地1个;新建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建设3个;新建柑橘良种繁育基地4个;新建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个;新建奶牛良种场3个,建设一批对虾、扇贝、蛤、梭子蟹、牡蛎、皱纹盘鲍、裙带菜和海带良种场。
  (三)制修订50项标准,建设100个生产基地
  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规划》,重点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通过实施优粮工程、粮棉油糖基地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专项等,重点建设100个农产品原料生产(养殖)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养殖)基地。其中:在黄淮海中强筋小麦优势产业带建设26个生产基地,在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带建设41个生产基地,在新疆棉花产业带建设3个生产基地,在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建设1个生产基地,在桂中南“双高”甘蔗产业带建设1个生产基地,在东北奶牛产业带建设3个生产基地,在8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内建设2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四)推选产业带建设50个典型县,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8个产业带核心区内,推选产业带建设50个典型县;选择一批较为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以重点扶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一次现场观摩会,参观洛川苹果产业带建设成果,学习陕西促进苹果产业集聚经验。
  (五)推广一批关键技术
  在专用小麦、水稻和棉花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双高”甘蔗、柑橘、苹果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和产后处理技术;在奶牛产业带,加快推广人工受精、胚胎移植、配方饲料、规范化饲养和鲜奶收集与运输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出口水产品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健康水产养殖技术;在产业带内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联户和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在8个产业带优先开展以“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
  (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监督检测机构。其中,在黄淮海小麦产业带建设3-5个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检测分中心,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
  (七)加强疫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
  全面完成东北奶牛和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基层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黄淮海小麦产业带建设一批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加快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带非疫区建设,新建8个监测站。
  (八)开展品牌认定和推介工作
  继续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制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起草《中国名牌产品评选认证办法》,通过组织参展、媒体宣传、开设专柜等办法,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举办第二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论坛”,开展产品展示、引资交流、交易洽谈、产品推介、技术讲座等活动,向奥运会组委会市场部推荐一批名优产品。
  五、行动原则
  (一)遵循发展规律,分类指导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在正确把握产业带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产品的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克服产业结构雷同,选择最佳产品开发技术路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产业带持续健康发展。
  (二)把握阶段特点,重点突破
  针对规模扩张阶段的特点,重点解决品质不优、服务水平不高、产品销路不畅、加工深度不够、产业链衔接不紧等问题,明确主攻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产业带建设质量。
  (三)加强政策引导,扶优扶强
  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科技、服务等政策,对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大户,以及产业带发育较成熟的县市予以重点倾斜,促进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
  (四)坚持市场导向,多方参与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发挥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创新建设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措施
  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进展、有关扶持政策落实情况、推进产业带建设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等,针对不同产品的典型区域,组织部内有关司局及专家分片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对策措施。
  (二)整合现有资源
  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的要求,适当整合我部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8个优势产业带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提高整体效益。
  (三)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
  依托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和专家的作用,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生产与科研相互配合、协调互动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总结交流和扩大宣传
  及时总结交流各地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同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专栏,在农民日报上开辟专版,组织系列宣传报道,推广各地产业带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不断引向深入。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要求,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朱保成组长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发展计划司总牵头,负责牵头制定行动方案,协调落实建设措施。牵头责任人杨坚,邓庆海协助,具体工作由计划司发展处胡元坤、王晋臣负责,投资处、行业一处、行业二处、资源区划与开发处、监管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
  (三)参与单位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在各自的职责内负责相关工作,明确责任处室、责任人。相关责任司局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协助配合单位。
  (四)具体责任分工
  1.提高良种覆盖率。该项活动中推介一批优良品种由科技教育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2.提升标准化水平。该项活动中制修订一批生产标准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建设100个生产基地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3.延伸产业链条。该项活动中召开现场观摩会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具体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推选50个产业带建设典型县由发展计划司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4.增强保障能力。该项活动中推广一批关键技术由科技教育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提升检验检测能力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发展计划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加强疫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由发展计划司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5.培育知名品牌。该项活动中品牌认定和原产地保护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推介一批知名品牌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企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附件4:
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方案
  为加快建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
  一、指导思想
  农业科技进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创新强源、转化增效、培训增智、服务增力”的总体思路,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行动目标
  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形成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基本能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快速通道,突破农业技术成果扩散的“瓶颈”;构建农民科技培训的骨干网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构建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拓展现代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的发展途径。行动的具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