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建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
一、指导思想
农业科技进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创新强源、转化增效、培训增智、服务增力”的总体思路,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行动目标
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形成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基本能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快速通道,突破农业技术成果扩散的“瓶颈”;构建农民科技培训的骨干网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构建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拓展现代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的发展途径。行动的具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重点区域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培训1亿农民;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7.5个百分点,达到45%左右;全国80%以上的县级区域建立起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每年拉动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
三、主要任务
(一)农业科技创新
着眼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攻克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和制约“三农”发展瓶颈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有效支撑未来十年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2006年,建设完善10个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5个农作物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2个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
(二)农业科技推广
以示范户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完善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的新模式。积极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应用重大农业技术,到2010年,培植100万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农户,重点示范区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引导农民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1万个,使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三)开展农民培训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转岗转业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10年,农民科技培训5000万人,受训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明显提高,适应市场能力明显增强;农民转岗转业培训5000万人,农民遵守法纪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明显提高,转岗转业的职业技能明显增强。
(四)农业机械化
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提升农机跨区作业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左右;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面积达到1800万亩以上;水稻主产区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45%。
(五)农业信息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全面满足推进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和建设新农村对农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专项行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基本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充分信息与完善市场的客观要求,整体运行功能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四、重点工作
(一)加强超级稻研究与示范
全面实施《中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规划(2006-2010年)》,加快超级稻育种方法和材料创新;加强广适性超级稻品种培育;深化亩产900公斤超级稻新品种探索研究;切实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在全国16个省(区、市)推广超级稻品种和配套技术,推广面积达到6500万亩。
(二)组织实施十大农业科研项目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情况,组织开展矮败小麦育种、高产栽培、动物重大疫病、三系杂交棉、动植物基因资源挖掘、飞蝗草地螟、现代奶业、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生物质能源开发、新农村发展模式等十大科研项目。
(三)集成九大农业核心技术
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以优质高产水稻、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抗虫杂交棉、饲料添加剂、名优水产养殖、粮食收获机具、重大畜禽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秸秆转化技术为核心,组装和集成相关配套技术、设备、工艺,加快关键技术成果的中试和熟化,完善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四)引进40项农产品加工与产业升级技术
以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关键技术问题为重点,以为企业服务为切入点,主要进行40种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引进、合作、创新和应用。同时,通过联合执行项目,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解决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才缺乏、科研与企业脱节的问题。
(五)提升20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
重点对20个不同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探查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适合我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争取实施一批产品新、规模大、对行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出60名左右的农业高技术企业家。
(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扩大实施规模,在200个县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养2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00万农户。完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发布制度,拓展实施内容,由单一作物的种植示范模式向多种作物种植示范模式转变,由单一种养技术推广应用向生产、生态、生活综合技术推广应用转变。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猪、奶牛、农机、渔业的基础上,新增肉牛、肉羊、果树、茶叶等示范产业。颁布《“十一五”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规划》、《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农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
(七)推广10项重大农业技术
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栽培、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玉米青贮、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种子包衣、水产养殖水质调控、奶牛及生猪人工授精等10大农业技术。确定实施区域、规模和内容,探索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补贴的有效方式。
(八)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全国选择500个县1万个村,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要求,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开展示范性培训。中央财政扶持培训50万人,带动地方培训200万人。以绿色证书工程为载体,通过集中授课、发放技术手册和远程培训手段,采取多元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按照农业生产的岗位规范要求,对农村的生产骨干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培养250万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九)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以阳光工程为载体,对农村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开展转岗转业培训。对1000万农民开展权益保护、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知识的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遵守法纪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央财政扶持,对300万农民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带动地方培训300万人。
(十)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积极争取扩大资金投入和补贴规模,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推进水稻、大豆、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充分尊重农民购买农机自主权,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拉动效应,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十一)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北方旱作地区,继续示范推广以秸秆覆盖、少免耕播种、病虫草害控制、深松4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建设91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实施保护性技术示范县达167个,新增实施面积133万亩,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通过示范区建设、宣传指导和技术培训等措施,强化关键技术要领到位,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十二)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培训
在水稻主产区的50个县,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示范培训,培训农民10000人以上,新增机械化插秧面积10万亩。到2010年,在水稻主产区250个县(场)建设机械化育秧培训示范区,带动水稻主产区种植机械化水平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
(十三)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试点
以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为依托,在河北、山东玉米种植大省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培育玉米机收市场,促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
(十四)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
每年组织百万台大中型农业机械进行跨区作业。作业季节由“三夏”扩大到春、夏、秋三季,作业领域由机收扩大到机耕、机播、机械化秸秆还田等作业环节,作物由小麦扩大到水稻、玉米、马铃薯等重点作物;扩大帮扶作业队数量,加强帮扶作业服务;加强场县共建,促进农场与乡镇合作,开展跨区作业。
(十五)搞好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信息发布工作
在密切跟踪监测农村经济形势和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走势的同时,重点就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品种,开展生产、进出口、供求、价格及国际市场动态等方面的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制度,提高预警分析报告的质量。编制印发《2006年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1月底前发送到各省(区、市)及地、县农业部门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
(十六)加快推进网络延伸并整合开发涉农信息资源
采取典型示范、扶持引导的办法,狠抓信息服务网络延伸。2006年继续扩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和行政村的信息服务覆盖面。力争发展5万名农村信息员。会同22个有关部委对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摸清各部门信息资源状况及信息需求意向,研究提出信息交换共享工作方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实现涉农信息共享。
(十七)新建设一批“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利用电话网、电视网、电脑网三种载体的优势,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依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开展多样、交互、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2006年要在总结推广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通过建设,使“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达到100个,覆盖200个县以上。
(十八)推进“金农”工程建设
抓紧编制“金农”工程可研报告,完成初步设计并着手实施。建立“金农”工程建设工作机制,明确相关单位职责与任务。成立专家顾问组,为项目可研编制和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同时着手组织制定项目建设标准规范,开展项目建设培训与项目启动工作。通过“金农”工程建设,建立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三大信息应用系统,整合国际国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五、行动原则
(一)坚持长期谋划与近期安排相结合
近期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加大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中长期以夯实基础、强化源头创新为主,加强原始创新,增强科技储备,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二)坚持整合资源与创新机制相结合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安排,协同行动。创新科研、推广、培训、服务机制,构建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
(三)坚持植根产业与服务全局相结合
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以实施重大科技提升项目为切入点,突出产品产业导向,强化辐射带动,全面促进各产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由部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成员由科技教育司等相关司局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整个行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各省区市也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责任。根据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集中优势,形成合力
整合农业科研、推广、培训、农机和信息服务的项目和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推广、培训单位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资源的作用,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集中优势,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形成突破。
(三)规范管理,加强督查
根据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办法,形成有效的管理、评价、激励和监督机制。组织力量定期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保证整个行动的目标任务能够按时足额完成。
(四)及时总结,扩大宣传
对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建立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成效,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农业科技的良好氛围。通过典型事例宣传,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朱保成组长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
(三)具体责任分工
1.农业科技创新
责任人科技教育司张凤桐、分管责任人科技教育司石燕泉。参与单位有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种植业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人事劳动司、财务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乡镇企业局、科技发展中心、农广校、农学会。
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科研计划处程金根、引进开发处刘艳、综合处杨礼胜,发展计划司郭永田、行业一处李睿,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周圃国,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质量处李安宁,畜牧业司畜牧处王俊勋、渔业局科技处董金和,农垦局热作处董宝凤,乡镇企业局科教处杨泽钊负责。
2.农业科技推广
责任人科技教育司张凤桐,分管责任人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参与单位有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人事劳动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财务司、畜牧业司、农垦局和渔业局。
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科技推广处朱岩、种植业管理司综合处何才文、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质量处李安宁、畜牧业司行业发展处刘继业、渔业局科技处董金和、农垦局农业处孙克俭负责。
3.农民培训
责任人科技教育司张凤桐,分管责任人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参加单位财务司、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业部农民培训中心。
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寇建平、财务司李洪涛、产业政策与法规司黄延信、农业部农民培训中心陈肖安负责。
4.农机化促进工作
责任人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王智才,分管责任人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刘恒新。
具体工作由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产业发展处王家忠、科教质量处范学民、监督管理处张汉夫负责。
5.推进农业信息化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玉香、分管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兴旺。参加单位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农业部信息中心。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信息统计处陈丽水、财务司专项处李洪涛、发展计划司投资处郭永田、农业部信息中心韩福军、科技教育司朱岩负责。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