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红小豆锈病和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红小豆锈病和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3-11-08   |  阅读次数:3966次

  

 

赵国防

(天津农学院园艺系,天津 300381)

 

天津红小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是我国知名特产之一。病虫害是影响红小豆生产的重要障碍。近年来,对红小豆主要病害—锈病和病毒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试验方法

1.1 红小豆锈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

1.1.1 发病规律

品种抗病性鉴定:在锈病大发生年对不同品种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供试品种11个,各品种三次重复,按高感(HS),感病(S),抗病(R)和高抗(HR)4级记载。

播期与发病的关系:按不同播期共设六个处理,自5月17日始至7月6日止,每10天为一期,常规管理,不用杀菌剂。9月27日调查病情,每小区调查10株,每株自下而上查5片复叶,分五级记载各病级叶数,计算病情指数。小区面积30m2,重复三次。

连作与发病的关系:对前茬种红小豆和未种过红小豆的地块进行锈病始发期及防治效果调查。

肥料与发病的关系:肥料复因子试验分8个处理,三次重复,不用杀菌剂,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病情指数、小区产量。

种植方式与发病的关系:调查平作红小豆地和与玉米间作的地块锈病发生情况。

1.1.2 防治试验

防治正交试验:试验设药剂、始药期、药剂浓度三个因素,各因素又分三个水平,即20%粉锈宁乳油、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2.5%S-3308;7月26日、8月10日、8月25日;0ppm、100ppm、200ppm。喷药后每5天调查一次,各处理标记定点定株(10株)定叶片(5片/株),分别记载每片复叶病情级别(病情分5级计)。 

1.2 红小豆病毒病发生及为害情况调查

1.2.1 发生情况调查

在武清、静海、蓟县、宝坻等红小豆主要产区田间调查病株率,分级记载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

1.2.2 症状及其变化调查

田间随机抽样,分不同症状类型统计发病率。采取定点、定株、定期调查记载、拍照的方法,观察不同症状类型随生育期变化情况。

1.2.3 为害情况调查

对感染不同程度病毒病的植株进行定株观察,收获后分别测定产量。试验分三组:重病株(严重矮化、小叶丛生、皱缩花叶);轻病株(轻花叶、叶平展、不矮化);健康株。收获后考种,计10株平均值。

1.3 ELISA法检测天津郊区红小豆病毒类型

从各红小豆产区采集不同症状毒株标样,采用异种动物抗体双夹心法进行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锈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效果

2.1.1 不同品种红小豆抗性鉴定

1 红小豆不同品种抗性调查表

 

地 点

宝坻新开口乡

蓟县候家营乡

武清白屯乡

武清陈咀乡

82-01(CK)

S HS S

S S S

S

S

82-03

S HS S

 

 

 

82-04

HR R R

HS S S

R

S

82-05

R R R

S R R

R

R

82-06

R HR HR

R R S

R

R

82-07

R R HR

S S R

S

R

82-08

HR S R

R R R

R

R

82-14

HR R R

R S R

R

R

82-15

HR HR R

R R R

R

R

82-17

R R R

 

 

 

85-6

R R HR

R R R

R

R

  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锈病的抗性不同。对照品种82-01在各试验点均表现发病较重,而82-08、82-14、82-15、82-6等几个品种一致表现抗病,病情明显低于对照。

2.2.2 播期与锈病关系

播种越早,发病越重,与适期晚播(6月16日~7月6日)的病情有极显著差异。在保证正常成熟的前提下,适期晚播可使病情明显减轻。

2.2.3 连作与锈病关系

连作地块发病早而始发期提前20天。当年8月17日全田喷粉锈宁防治,9月20日病情调查结果仍是连作地块重于非连作地块。

2.2.4 肥料与锈病的关系

增施P、K肥可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为害,提高产量,与对照(不施任何肥料)相比,病情指数降低27.16%~47.99%。而施用N肥的处理,病情接近或超过对照,发病较重。

2.2.5 种植方式与锈病的关系

红小豆的田间种植方式对锈病发生程度影响很大。红小豆与高杆作物间作套种可明显减轻病情。这是因为锈病菌通过气流传播,大面积平作有利病情的蔓延。而红小豆与玉米等高杆作物合理搭配种植,高杆作物起到屏障作用,减轻病情。

2.2.6 红小豆锈病防治正交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1)药剂浓度和始药期是影响防效的主要因素。从表2 t测验的结果可知,喷药与不喷的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说明粉锈宁可有效防治红小豆锈病。(2)药剂使用的适宜浓度为100~200ppm,但100ppm与200ppm处理差异不显著,从经济观点考虑,生产中推广应用100ppm为宜,只要适时防治,防效可达87%~96%。(3)始药期是决定防治效果的主要因素,同种药剂浓度,用药过晚,防效大大降低,仅14%。

2.2 红小豆病毒病发生及为害情况调查

2.2.1 发病情况

红小豆病毒病发生普遍,发病率在46%~100%,病情指数23.54~68.78,在调查中发现,盐碱地、早播地块发病较重。

2.2.2 症状及其变化

经田间调查,红小豆病毒病症状有花叶型、斑驳型、皱缩花叶型、皱缩小叶丛生花型、黄脉型、鲜黄斑型及其它如叶畸形、花叶夹杂坏死?叩恪⒕セ蛞堵鏊捞跷频榷嘀种⒆蠢嘈汀F渲幸曰ㄒ缎秃筒蛋咝臀?鳎?甲艿鞑橹甑?SPAN lang=EN-US>42.49%~30.46%;皱缩花叶型占21.21%,其它类型合计占0.74%。

2.2.3 不同症状类型随生育期的变化情况

经定株观察发现,第一复叶期表现为斑驳型及花叶型的植株,随生育期其高度、叶片大小均无明显变化,可正常开花结实。第二复叶期表现为皱缩并小叶丛生花叶者,随着生育期进展,植株矮化,小叶丛生,节间缩短,无法正常开花结实,造成绝收。第一复叶期叶片皱缩但不明显变小者,新生叶仍皱缩花叶,植株不矮化;叶片不丛生者随生育期变化不大,这类植株可开花结实,但产量明显降低。

2.2.4 红小豆病毒病对产量的影响

重病株的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数等均明显减少,单株产量仅为健康植株的13%,减产极为显著。田间调查发现,重病毒株中25%不能正常开花结实,颗粒不收;轻病株减产57.7%。

2.3 ELISA法检测天津郊区红小豆病毒类型结果

5种抗血清为抗体,从152份病毒标样中,检测出四种病毒。即黄瓜花叶病毒(CMV);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bMV);蚕豆萎蔫病毒(BWV);苜蓿花叶病毒(AMV)。其中以CAbMV和CMV为主要类型,分别占检测样品总数的46.83%和40.80%。AMV和BMV数量很少,仅占检测率的0.66%和1.59%。检测结果还表明,在田间自然感染中,存在CAbMV与CMV的复合侵染现象,复合侵染率达16.95%。

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在红小豆锈病和病毒病的防治中采用以下综合防治措施:选用以P85-6为主的抗病品种以显著减轻锈病、白粉病、病毒病的为害;适期播种,天津郊区以6月中旬播种为宜;合理实行轮作,避免连作,可以与玉米等高杆作物实行合理的间作套种;增施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苗期注意检查病毒病发生情况,及时拔除重病株,苗期及时防治蚜虫也可减轻病毒病的为害;适时防治锈病,在始发期喷洒100ppm粉锈宁防治锈病、白粉病。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