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庆阳市小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
 

庆阳市小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作者:王百姓   |  发布日期: 2006-01-02   |  阅读次数:4499次

  

  小杂粮是庆阳市宝贵的粮食资源,小杂粮的特点是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耐旱,耐寒,对土地的质量要求不高,不与小麦和玉米争良田。庆阳是甘肃省荞麦、糜子、谷子等小杂粮作物的主产区,种植历史悠久,类型品种多样,是当地广大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庆阳市小杂粮生产情况
  庆阳市小杂粮以荞麦、糜子、谷子、高粱、大麦、莜麦(裸燕麦)、绿豆、小豆、豌豆、扁豆、鹰嘴豆、黑豆等为主,常年平均种植面积11.3万km2,总产量16万kg,其中以糜子和小杂豆面积最大,年平均种植面积在4.0-5.9万km2之间,产量50-70万kg;其次是荞麦,年平均种植面积约1.47万km2,产量16万kg左右;高粱约0.6万km2,产量25万kg,主要用于饲料和酿酒。值得一提的是,谷子的种植面积尽管不是很大,产量水平也不是很高,但种植区域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董志塬区,尤以西峰区什社乡最为集中,占全市谷子生产量的85%以上,且品质优良,什社小米曾经是驰名的宫中供品,很受消费者欢迎,是当地最重要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极具开发潜力(见卤恚??lt;br />  从庆阳市小杂粮的分布看,多以分散零星种植为主,其中荞麦、燕麦、小杂豆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广大山区,糜子、谷子主要分布于中南部的高原平地,高粱主要分布于有灌溉条件的河谷川台地。

  二、庆阳市小杂粮生产现状
  尽管小杂粮在庆阳市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分布广泛,但由于受观念的限制,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小杂粮只是拾遗补缺的辅助生产作物,其生产的显著特点是种植分散、品种老化混杂、产量低而不稳,总面积和总产量年级差异极大,丰收年和欠收年无规律可寻,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生产状况之下。
  一是小杂粮生产质量不稳定。目前,庆阳市小杂粮生产仍处在分散零星种植的原始模式,广种薄收,管理粗放,实用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栽培品种多以农家品种为主,而且长期自己留种,相互串换,失去特性。新品种推广速度极其缓慢,而且由于不注意进行提纯复壮,品种混杂退化严重,造成一些名优产品质量下降,优质率和商品率低下,在国内外市场缺乏竞争力,严重影响小杂粮的生产效益。
  二是小杂粮产销市场狭窄,体系不健全,产销严重脱节。小杂粮生产是庆阳市近10年在市场经济刺激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产业,但小杂粮科研、生产、出口尚未形成体系,产销分割,而且缺乏有效的生产组织与管理,生产盲目性大,市场价格不稳。此外,由于商品意识缺乏,商品质量不高,常因质量问题而遭遇市场压价,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小杂粮的产业化发展。
  三是小杂粮科研工作滞后。长期以来,因为人们对小杂粮缺乏必要认识,致使小杂粮研究得不到国家和地方科技推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许多研究无法开展,现在思想上重视了,但因为庆阳市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加之没有以前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储备,这项工作就很难真正启动起来。小杂粮研究也不能提升到产业化开发的层次和水平,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专业的科研人员几乎没有,只能进行少量的简单试验,许多小杂粮的科学研究工作尚处于空白状态[1]。
  四是企业化生产水平较低。庆阳市开展小杂粮的产后加工,始于本世纪初,目前经销小杂粮的企业不少,尤其是零售企业有近百家,但加工企业只有5-6家,多停留在中低档生产水平,加工转化不足2%,且加工规模很小,基木上还是采用传统的加工方式,产品附加值低,综合利用差,科技含量低,以原粮或半成品出售的小杂粮占85%以上,加工的产品绝大多数为初级品,产品深加工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成为制约当地小杂粮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庆阳市小杂粮发展的基本思路
  要使庆阳市小杂粮生产获得更好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明确发展思路,高度重视小杂粮产业开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加工出口企业为龙头的发展思路,采取示范引路,规模种植,系列开发,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战略。在制定庆阳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把小杂粮作为庆阳优势产业之一来抓,突破“数量农业”老观念,树立“品牌农业”新思想;突破地区粮食自求平衡的老观念,树立“市场农业,比较优势”新思想,积极组织农业科技部门对农村种植业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农业资源区划成果,因地制宜发展小杂粮生产。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立优质小杂粮专业化生产基地。按照适当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形成规模生产;统一基地建设生产标准,确保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对基地内小杂粮产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进行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严格加强质量检测,做到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强化技术服务体系和综合管理措施,积极开发名优珍稀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在主产区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新格局,不断满足国内外贸易需求。在全市不同生态区建立小杂粮商品生产基地,在华池、环县的广大山区建立荞麦生产基地;以西峰区什社乡为中心建立董志塬谷子生产基地;建立以庆阳北部山区正茬糜子生产基地为主、中南部塬区发展以秋补夏回茬糜子的基本思路;根据市场行情适时调整小杂豆生产,如以庆阳北部半农半牧的山区为核心重点发展豌豆,在中南部塬区重点发展芸豆,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其它小杂豆。
  三是大力加强科研与生产技术指导,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小杂粮产业的快速发展。采取引种与育种相结合,引进为主选育为辅的途径,加强国内外抗旱高产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多点异地鉴定工作,对名优农家品种及时进行提纯复壮,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探索小杂粮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为小杂粮的产业化开发提供必需的资源;积极开展小杂粮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用现代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以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和提高养分利用率为突破口,深入研究旱地特色杂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建立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加快杂粮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推广[2]。
  四是加大产后开发力度,实现小杂粮加工增值。把小杂粮的初、深加工同小杂粮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我国现有食品加工设备和食品加工技术,积极开发小杂粮食品资源,立足国内消费,着眼国际市场,因地制宜地开发小杂粮系列加工食品,努力将优质小杂粮产品变成各种各样集方便、营养、保健于一体的优质食品,提高小杂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以合同订单形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把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松散种植经营群体连成一个具有活力、又有实力的生产群体,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着力打造绿色品牌战略,积极开拓市场,打响庆阳绿色小杂粮这张王牌;从小杂粮的营养和保健功能出发,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建立新型食品深加工企业,开发系列产品,运用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将多种简单的、营养单一的小杂粮食物转化为营养全面的食品,提倡不同粮食组合食品的开发,实现蛋白互补,以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并通过包装工艺学来提高其商品价值[3]。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